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下稱中電聯)7月7日發布《中國電力行業年度發展報告2023》,該年度報告全面呈現了2022年中國電力行業基本數據。
《報告》顯示,2022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86369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3.6%,增速比上年回落6.7個百分點;全國人均用電量6116千瓦時/人,比上年增加217千瓦時/人。根據國家電力調度控制中心統計,全國電網統調最高用電負荷12.9億千瓦,比上年增長6.3%,增速比上年回落1.6個百分點,最大負荷增速高于全社會用電量增速。
第二產業保持用電主體地位。2022年,第一產業用電量1147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3%;第二產業用電量56991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66.0%;第三產業用電量14862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7.2%;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13369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5.5%。
電力生產供應方面,新能源發電增勢強勁。
截至2022年底,全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256733萬千瓦,比上年增長8.0%。其中,并網風電36564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1.2%;并網太陽能發電39268萬千瓦,比上年增長28.1%。從發電量看,去年全國全口徑發電量86939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3.6%。其中煤電50792億千瓦時,占全口徑發電量的58.4%。煤電發揮了電力供應基礎保障作用,新能源成為我國新增發電量的主體。
2022年,全國主要電力企業合計完成投資12470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全國電源工程建設完成投資7464億元,比上年增長27.2%。其中,水電投資872億元,比上年下降25.7%,白鶴灘水電站全部機組投產發電、金沙江下游水電基地全面建成,拉高了去年同期對比基數,導致水電投資下降;火電投資895億元,比上年增長26.4%;核電785億元,比上年增長45.7%;風電投資2011億元,比上年下降22.3%,中央財政補貼取消帶動海上風電逐步轉向市場化競配、平價上網的新發展階段,短期內對產業投資產生抑制作用,導致風電投資下降;太陽能發電投資2865億元,比上年增長232.7%。
去年全國電網工程建設完成投資5006億元,比上年增長1.8%。其中,直流工程投資316億元,比上年下降17.0%;交流工程投資4505億元,比上年增長3.7%,占電網總投資的90.0%。
2022年,煤電機組計劃全面放開,工商業用戶通過直接從市場購電或由電網公司代理購電方式全部進入市場,帶動電力市場交易規模迅速擴大,全國各電力交易中心累計組織完成市場交易電量52543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39.0%,占全社會用電量的60.8%,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根據《報告》預測, 2023年全國電力供需總體緊平衡,預計全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在6%左右,部分區域部分時段電力供需偏緊。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持續提升,預計到2030年,我國電氣化進程將進入中期轉型階段,帶動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5%左右,工業、建筑、交通等終端用能部門電能替代不斷加強。屆時,電力綠色供應水平進一步提升,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接近50%。
電力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電力系統的調節能力需求將逐步攀升。
《報告》認為,隨著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煤電逐步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轉型,電源多元化發展是電力系統安全運行的可靠保障。預計碳中和階段,水電、火電、核電等同步機組容量占最大負荷的80%以上,其中化石能源發電作為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裝機容量7~8億千瓦,提供支撐保障。未來電力系統將呈現多種新型技術形態并存的格局,大電網將長期作為我國電網的基本形態,分布式微網將成為有效補充。同時,新能源大規模發展需要高度重視系統成本上升問題,加快健全完善體現火電容量價值和新能源綠色價值的成本疏導政策體系。
原標題:中電聯:新能源發電增勢強勁,電力系統調節能力需求逐步攀升